第十五卷 七彩繽紛競,高歌淺吟迷 第812章 東洲記:馬結人緣 (1)
關燈
小
中
大
隨探險隊來的通事館官員有好幾人,以通事蔡新為首。此人學貫中外,之前負責交趾內附和廣南安撫事務,更早時還是聯絡當今滿清乾隆皇帝的特使。英華辛亥禦前定策,通事館也肩負著攪和寰宇外交格局的重任,其中一項就是跟東洲的西班牙副王協商。
大洋公司和大洋艦隊的班船都沒趕得上,蔡新就跟著羅五桂的北洋艦隊探險隊來了。在羅五桂看來,蔡新雖只是個二十五六的小年輕,卻真是個大學問人。當然,作為王道社的骨幹,王道社宗師陳潤的親傳弟子,當然值得羅五桂推崇。羅五桂之所以善待白令,還是蔡新認為能在此人身上榨到更多價值。
除了蔡新,還有白城和黃埔學院的學子,雖還沒怎麽經實務,多是紙上談兵,可找大旗這事,本就是高談闊論,他們正合適。
引著範四海往探險隊駐地行去,羅五桂雷厲風行,就要在這事上尋尋根底。
路過營寨角落的馬廄,幾匹高頭大馬入眼,羅五桂由衷地讚道:“好馬!”
當然是好馬,美洲本是馬的起源地,在“羅白海峽”還是地峽的時候,進入了亞洲,繁衍出蒙古馬和阿拉伯馬,再進入歐洲。而後美洲馬滅絕了,西班牙人卻帶了回來,再次讓馬出現在美洲。西班牙人放歸的馬在野外繁衍成野馬,為北美印第安人馴化。這些馬祖輩大多是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馬,高大神駿,賣相比體型矮小,偏重耐力的蒙古馬好得多。
範四海道:“這就是小六從生番那奪來的,據說東面大草原裏,野馬無數,也是小六力主懾服生番,向東深入的原因……在這東洲,地闊天高,無馬不成行啊,浦州人現在幾乎人人都粗通馬術。”
環視一望無垠的空寂草原,羅五桂也不得不承認,如果沒馬,在東洲只能步行,那簡直就是一樁無比絕望之事。
蔡新等人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,拉來初通生番事務的天廟祭祀王臨,眾人就熱議起來。門外守衛的義勇也側起耳朵偷聽,據說是處置生番的會議,他們這些“浦州人”自然格外關心。
議了許久,就聽羅五桂扯著變了調的嗓門呼道:“這太荒唐了!”
義勇們面面相覷,不知道議出了什麽,讓羅五桂這麽失態,正要聽下去,鐺鐺的急促鐘聲響了,再轉頭看,南面的鋒燧臺正飄起黑煙。
“生番侵襲!六少爺集結騎兵已經追出去了!”
一騎絕塵而來,報告了這消息,眾人頓時嘩然。
“崇恩,你匯聚人手趕緊跟上去……”
範四海咬著牙,要鄉尉範崇恩去增援範六溪。
“我也去,帶著伏波軍去,呃……有馬車吧?”
羅五桂當然不能置身事外,而此刻他格外尷尬,騎馬他會,可那不過是代步而已,要縱馬馳騁,海軍上下數萬官兵,沒幾個人有那本事,他和部下們也不例外。
“我也去,能化幹戈為玉帛最好,正好試試蔡通事的提議。”
祭祀王臨也當仁不讓,身為天廟中人,他從來都反對殺戮,尤其是無意義的殺戮。
很快,一百多騎護著十來輛馬拉大車,載著近百名伏波軍和精幹水手出發了。
“小六啊,可千萬別逞強……”
羅五桂擔當指揮,帶著人馬奔向範六溪所追去的東南方向,心中不停念叨著。
浦州的地形頗為奇特,這也是之前大洋公司和範四海都堅持在此墾殖的原因。浦州灣就如一道海門,破開南北海岸線上的連綿群山,而向東四五百裏則是西北到東南走向,更為高峻的大山,將浦州沿海一帶跟更東面的內陸隔開,在李肆前世位面,這就是內華達山脈。內華達山脈和靠海山脈夾住一條修長峽谷,南北長近兩千裏,東西寬三四百裏,盡管氣候幹冷,但土地肥沃,適合耕種,正是範四海所命名的整個浦州。在範四海看來,這片地域足以養活百萬人口。
自浩瀚天際向下細看,此刻在峽谷東南方,兩股煙塵正高高揚起。數十騎追,數十騎逃。
“殺!追上就直接開火!”
範六溪咆哮著,怒火充斥心胸,生番就是不可理喻,不可溝通之人,桑主簿的大道理,王祭祀的大仁義,壓根就不能用在生番身上。別看他們長著人模樣,內裏跟虎豹之類的禽獸有什麽區別?之前還只是遠遠撞上,現在都直接摸到天門外了,絕不可留!
眼見兩隊人馬已接得很近,一股巨大的塵浪卻驟然撞出,將兩方隔開。
“野馬群!”
範六溪勒住韁繩,失聲驚呼道。
之前只從大洋公司轉述的西班牙人資料中知道這事,浦州一帶從未見過野馬,可現在看到,即便只是數百匹野馬,也覺挾帶著上天那浩浩蕩蕩之威,只能避其鋒芒。
“混蛋……嘶……好馬!”
正惱怒生番借機逃脫,範六溪的目光忽然被馬群中一抹色彩攥住。
黑亮如綢,馬鬃飄飛,馬蹄飛揚間,一股不可言說的力度之美浸透了範六溪的心神,幾乎讓他忘記了前方的仇敵。
這匹神駿黑馬顯然是頭馬,領著滾滾馬群疾馳而過,不知道是嘲笑分在兩側的人類,還是人類胯下的同類,還昂頭嘶鳴著。
剎那間,人馬似乎心靈相通,範六溪被激怒了,或者說,是被征服之欲撐滿了心胸。馬已是浦州人生活的一部分,擁有這樣一匹神駿,對每個策馬馳騁在廣闊大地的男兒來說,都是難以抵擋的誘惑。
更何況這是一群馬,如果擒住了頭馬,說不定就能拿下整個馬群,浦州男兒就不必再騎那些矮小如驢的蒙古馬了。生番追不著,這匹神駒算是意外的收獲吧。
範六溪兩眼赤紅,驅策坐騎直奔那匹黑綢馬而去。部下也知心意,趕緊跟了上去。
套馬索揚起,範六溪就準備奔馬疾馳間拿下對方。
“笨拙的海邊人,竟然打起野馬的主意來了,他們的先祖之靈被什麽邪魔汙染了?”
紅了眼的並非範六溪,本在逃跑中的生番也停了下來,依稀見範六溪等人去追那匹頭馬,領頭的一個頭上頂著錦羽,背上披著五顏六色羽衣,臉上還抹著道道黑紅油彩的生番臉上滿是驚異。
“眼光真不錯,那真是匹好馬啊。”
即便是部族首領,“狂狼”的坐騎也遠不如那匹黑馬神駿,他也對黑馬動了心,但他沒急著行動。在他看來,範六溪那幫“海邊人”笨手笨腳,一點也不懂套馬之術,等他們被馬群踩成了肉泥,自己再出手,敵人和神駒都能到手,一舉兩得。
果然,那海邊人一套沒中,坐騎還擋了馬群的去路,差點被馬群淹沒,不過看到那人偏過馬頭,直接混入到馬群中,“狂狼”也咂了咂嘴,讚嘆著對方的靈巧。
接著他就笑了,那人再一套,卻被早有所覺的黑馬輕盈地一個側跳避開,馬群跟著黑馬行動,頓時撞上那人坐騎,連人帶馬翻滾出馬群,生死不知。
“可憐的海邊人……”
狂狼一邊為自己的敵人默哀,一邊揮手準備招呼族人上去,手臂還沒舉起卻又放下了,那人居然沒事,換了一匹馬接著又上了。
狂狼忽然覺得,這是個值得尊敬的敵人,至少他的勇氣已經顛覆了他對“海邊人”的認識,或許……這些人不是以往那些海邊人?
疑問在腦子裏閃過,卻被不甘心壓驅散,那人有了經驗,直接插入馬群,看架勢很快就要得手,這可不行!
狂狼也沖了上去,當他混入馬群時,範六溪下意識地拔槍就要開火。可對方早有戒備,單手端著長槍,兩人遙遙相對。
見對方的槍口朝那黑馬指了指,另一只手也晃著套馬索,不必言語,範六溪也明白了對方的意思,先看誰套住這馬……
比就比!雖然比不上你們一輩子都在練這本事,可這一年多裏,我是日日苦練,怎麽也不會比你們生番差!
自尊心湧上來,範六溪已忘了之前關於“生番不是人,不可溝通”的定論。
兩騎一左一右夾住黑馬,感應到了危險,黑馬不敢繼續逗人類玩了,馬蹄飛揚,就準備加速逃離。
可面對貪婪的人類,黑馬顯然太過自大,這時候才想著逃跑,晚了。
狂狼的套馬索先出手,卻沒預估到黑馬加速,落了空,範六溪本就揣著小心思,要狂狼先出手,自己再伺機而動,如果狂狼得手,他就要一槍轟過去。狂狼失手,黑馬加速,他就調整了自己的手勁,套馬索一出,正中馬頭。
馬聲嘶鳴,黑馬桀驁不馴,不顧自己會被勒傷的,繼續朝前猛沖,範六溪被硬生生拖下了坐騎。人在草地上拖得有如水上漂,拉出一道直直煙塵,範六溪就在心中狂叫,完蛋了——!
“松手啊,笨蛋!”
狂狼本在沮喪,見範六溪這模樣,又替範六溪發了急。見此人寧死也不松手,就覺得這人真是好漢,他哪知道範六溪已經昏了頭……
當範六溪七葷八素地從地上爬起時,就覺胸口肚腹如火灼一般疼痛,低頭一看,好家夥,衣服全爛了,皮開肉綻。再擡頭,卻是那生番套住了黑馬,正高踞馬上,五彩繽紛的一張臉面看不清表情,就一雙烏黑的眼睛盯著自己。
範六溪腦子嗡的一響,就要去拔槍,可惜,不僅他手中原本握著的短銃已經丟了,腰上的短銃也因拖拉而丟掉了。
那生番嘰裏呱啦一通嚷,然後作出了讓範六溪萬般不解的舉動,他下了馬,將手中的套馬索遞到了範六溪手上。
“這真是匹好馬,不過它是你的……”
狂狼很遺憾地說著,看對方莫名其妙的神色,無奈地苦笑,知道大家言語不通。
“我叫狂狼,嗚嗷——狂狼,就是我。你應該不是海邊人,我們之前是誤會……”
狂狼努力地向對方解釋自己的名字,同時想作進一步的溝通。
“我們是……科曼奇人,南面的白人就是這麽稱呼我們的,科曼奇……”
他的努力沒有多大成效,範六溪的理解是,這個學狼叫的生番,名字叫科曼奇。
聯手安撫住了黑馬,範六溪再黑心,也不好現在翻臉,何況自己還有傷,對方的部眾也圍上來了,於是也只好努力跟對方溝通。
當羅五桂率領大隊人馬趕到時,看著軍容嚴整的伏波軍,狂狼很是不解:“你們到底是不是海邊人?現在跟哪一家白人結盟了?”
羅五桂範六溪等人當然是有聽沒有懂,王祭祀終於有了用武之地,盡管起初他也是一頭霧水,這些生番的語言,跟之前在北方擒殺的生番顯然不同。
付出了極大的耐心,王祭祀終於搞明白了一些事,這些人正是之前範六溪在南方遇到的生番,他們跟北面靠海為生的生番是宿敵,之前遇到範六溪等人,見他們的眼眉跟那些“海邊人”很像,所以才動的手。
“這個部族叫科曼奇,這個頭人叫……瘋狂的狼,唔,就叫狂狼吧,他們是可以溝通的。他們迫切需要鹽、糖、棉布和武器,所有我們有的東西,估計他們都會要,這可是結交他們的好機會。”
王祭祀這麽說著,剛剛裹好了傷勢的範六溪卻記起了舊痛,範十七就死在對方手上,這仇恨就不管了?
“他們可死了十多人啊,冤冤相報何時了……”
王祭祀嘆道,範六溪卻不服,生番就是生番,死多少都如螻蟻,怎能跟自家人一概而論。
“既然他們頭人都在這,現在一股腦收拾了正好!”
羅五桂臉色也猙獰起來,朝部下暗使眼色,就準備著動手。
“頭人,這些人到底是哪裏來的?”
“他們長得有些像我們,可感覺更像那些白人,都很狡詐!”
“不好,他們想動手!”
狂狼這邊,族人也在跟他犯嘀咕,而對方的異動,他們也有所察覺。
想到眼前的危機和自己這個部族的前路,狂狼不由悲從中來。自己的部族在南方無法立足,只能邊走邊找適合狩獵的生存之地,前些年就跟北面的“海邊人”發生過沖突,結了死仇。這些年白人繼續向北擴張,自己這個部族在南面更難立足,就只能硬著頭皮北上,要在北面殺出一塊棲息地。
可前年跟這些打扮和裝備很像白人的同族遇上,探路的先鋒隊死傷過半,證明了這些人的強大,他也只好停下了腳步,就在南面海邊的平原狩獵。但兩年下來,那塊狹小平原的野牛和野果都沒了,他也不得不鼓起決死之心,再朝北面沖擊。
這一次帶著精幹分隊過來,就是想探查清楚這些“海邊人”的情況,結果發現,自己遇見的好像不是海邊人,而是更兇猛的陌生人。讓他奇怪的是,對方卻有跟自己一樣的膚色和眼瞳,他們到底是什麽人?
這疑問或許是永無解答之日了,見對方目露兇光,狂狼就準備招呼部下拼死一搏。
王祭祀高聲道:“別胡來!忘了我們之前議好的事嗎?”
羅五桂頓時一臉糾結,範六溪皺眉問:“什麽事?”
王祭祀走向狂狼,連比帶劃,向狂狼傳遞著這樣的信息……
“我們……是親戚,嗯,沒錯,親戚!”
王祭祀一身長袍,長須博冠,面目和善,在狂狼看來,就是先知一類的領袖,他的話有莫大的權威,當然,這信息也格外地震撼,讓他懷疑自己理解有誤。
“我們是失散了一萬年的親戚啊!”
王祭祀伸展雙臂,擺出一副擁抱親人的模樣,狂狼終於確定,自己沒理解錯。
失散了一萬年的親戚……
狂狼使勁比劃著自己的手指頭,還想用上腳趾頭,一萬年是多久?
第十五卷 七彩繽紛競,高歌淺吟迷 第813章 東洲記:我們需要這個親戚
羅五桂看著煞有其事的王祭祀,還有怔忪難明的生番首領,荒謬絕倫的心緒就在胸膛裏一波波拱著,就覺得不嘔不行。
失散一萬年的親戚,你還真說得出口啊……
時間拉回去小半日,場景轉到天門的浦州鄉公所裏,他和通事館蔡新、範四海、桑居九、王臨,以及一幹官員學者和士子們都在。
在場眾人既有經手實務的專家,也有專搞大義名分的學者,“英華如何與東洲生番相處”這個議題,很快就轉為“華人與生番到底有什麽關系”,當然,實質就是“需要有什麽關系”。
然後就有學子援引《居延盟誓》,認為可以將其擴到東洲生番上。
《居延盟誓》是在居延大戰後,英華吸納漠北蒙古所訂立的綱領文件,確立了英華對漠北蒙古的統治權。盟誓更重要的部分,也就是為國中不少“漢粹”所抨擊,大多數人也認為矯飾虛無,無甚意義的前言裏,宣告蒙古諸部為華夏苗裔,與藏、苗、瑤等族共為華夏子民,與漢人同享華夏,共尊天道。
這個盟誓是薛雪主導,內裏蘊著英華處置各族事務的政治原則,也就是民族大義。國中各方對此有不同理解,主張英華該是純漢之國的“漢粹”自然難以接受,而他們的解讀也帶動了一些神經敏感之人,他們就認為,蒙古人能是華夏子民,那豈不意味著滿人也能是華夏子民?這不是壞了英華的立國大義?
不過這些人終究是少數人,大多數人都下意識地將這項原則跟傳統的“華夷之辨”融合起來看。入華夏者華夏嘛,既然蒙古人入我英華,尊華夏天道,那就是華夏子民,可稱為同胞。至於滿人什麽的,他們一心要奴役漢人,自居一國,外於華夏鼎革後的道統,那當然就外於華夏。
而熱血之人和軍方也很歡迎這項原則,很明顯,這項原則是符合英華擴張所需的大義名分。有這項原則在,異日英華插手準噶爾,收覆烏斯藏,那都有“道義”支持。
國中主流輿論更批駁了“漢粹”,還深度剖析了諸如苗、瑤、藏等族隨同英華一同立國,一同征戰的歷史,認為英華不分族裔,是以鼎革道統立國,而盤石玉、隴芝蘭和龍高山、格桑頓珠等各族將領對英華所作的貢獻也清晰地顯示,英華非一族之國。更多人還提到了盤金鈴,至今大家都當她是瑤家女子,瑤人更尊其為女媧轉世。
不少“有識之士”卻暗中嘀咕,嘴上說得光鮮,可朝廷貫徹的“各族互通”之策,卻在推動漢人入少民之地,苗瑤少民不習漢文,不通漢律就難分沾一國之利。甚至各族土司都得仿效漢人縣府,立起族老會議,明頒法令,法事獨立,根底其實是推著少民跟漢人相融。
根底是根底,但“不分族裔,天道立國”的原則卻是國中大義,因此公開歧視他族,宣稱英華只是漢人之國的言論,都要引他人側目,鬧得大了,還要吃官司。
所以,《居延盟誓》在國中沒有引發太大的波瀾,而這項由薛雪推動的民族原則,也已經擴之湘西、雲貴、四川等各族土司之地,之前屬於緬甸的蒲甘,也以此為法理,重組了政府,納入到英華直屬國土體系中。同時英華還以此為橋梁,正跟達賴、班禪以及烏斯藏世俗貴族溝通,推動烏斯藏“回歸”華夏。
腦子裏還糾纏著傳統華夏觀念的士子有時也很糾結,英華所立這個“華夏”,範疇脫離了漢人,脫離了族裔,未免太寬泛了點,可道黨一系卻直言,這也是應時而生,應需而生。皇帝當年在扶南會盟南洋諸國君王時,就曾提到過“中洲共榮”,中洲或者中土的概念,不正是一個更大的華夏麽?
基於上述背景,《居延盟誓》一被提出來,就獲得了眾人的一致認同,根據這個綱領,將東洲生番跟華夏扯到一起,那是最符合英華利益的方向。
“你們的意思是……東洲生番,跟咱們是一家人?”
羅五桂當時就覺得自己的想象力不夠用了,餵餵,這可是幾萬裏之外的另一塊陸洲,咱們做人不能這麽厚臉皮吧?
有人反問:“不跟我們是一家,難道跟歐羅巴的白人,或者西洲的昆侖奴是一家?不都是黃膚黑發棕瞳麽?就以相貌論,東洲生番可比南洋生番更近我們華人。”
羅五桂覺得真理在自己手上,反譏道:“這裏是海外之地!萬裏重洋相隔,我們還素無來往!你說他們跟咱們多少年前是一家,也得找條路讓人家從中洲到這地方來吧?”
蔡新說話了:“咱們是怎麽過來的……”
羅五桂一楞,蔡新再道:“羅白海峽……恩,就是你跟那個白令一起發現的海峽,不過數十裏之遙,若是極寒之季,不定還能履冰而過,怎麽就不可能是從中洲過來的?”
羅五桂滯住,感情自己還為這一說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呢。他自然不知道,蔡新也沒有自覺,隨口一語,就道破了多年後歷史學家、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共同努力而得出的結論。當然,他們也不知道,“羅白海峽”,在一萬多年前曾經是道陸峽。
蔡新又道:“王祭祀剛才也說了,除了南面的生番曾立起什麽王朝外,這北面的生番都是茹毛飲血之輩,素無王化傳承,就跟我華夏北戎諸族差不多。這也非我誑語,以真究之,東洲生番還真可能是我華夏苗裔。既然有這可能,我們不妨以此為大義,如此可用上《居延盟誓》之策,華夏拓殖東洲就有了堅實根基。”
搞政治的套路是“既然可能是真,那就一定是真,因為我需要”,而搞軍事的套路是“可能是真,那就意味著可能是假。既然有可能是假,那就一定是假,因為我害怕”。
羅五桂的套路對不上蔡新的套路,只好悶悶地縮在一邊,聽著文人們議論,此時他算是有了深刻的理解,為什麽武人不適合搞這些事,他們這些文人的臉皮厚得實在是令人發指啊。
蔡新肯定了這個方向,讓眾人頗為振奮,接下來的工作,就是確定東洲生番到底是咱們華夏那一代的苗裔。
有學子開口就來:“洋人把東洲生番稱呼為印第安人,這些年國中整理出諸多舊史,有書就提到殷商覆滅之事。說殷商紂王征東夷、淮夷、虎夷諸地,周武王趁勢起兵,傾覆殷商。而殷商東征之軍還在東夷,也就是現在的山東,將軍攸候喜並東征大軍去向無蹤。學生以為,不定是攸候喜泛舟過海,來了東洲……印第安人,也就是殷人!”
眾人楞住,這家夥,真敢想啊,不過聽起來倒蠻像回事的。
蔡新之論的方向本就是扯淡,但政治需要的扯淡,跟茶館酒肆裏的扯淡還是兩回事,是認真地扯淡,至少要經得起推敲和責難。
於是此人的殷商論遭遇洶洶辯難,頓時體無完膚。
怎麽來的還好說,就算是兩千八百年前的航海技術很差,也無礙海船沿岸而行,經羅白海峽到了東洲。
但把“印第安人”這個稱呼跟殷商扯到一起,本就是附會,範四海都清楚“印第安人”這個稱呼的由來,分明是歐羅巴人探險者以為這裏就是他們想要找到印度,才把當地人叫印度安人,跟殷商沒有半文錢關系。
王祭祀懂得更多,他拿出大洋公司從西班牙人那搞來的關於瑪雅王朝的資料。就說北面這些生番跟華夏昔日的夷狄就沒什麽兩樣,而上下東洲之間,印第安人所建的王朝,不管是儀制,還是技術,也都看不到一點殷商的痕跡。他特別說到了一點,瑪雅人已是印第安人中最聰慧最先進的一族,可他們居然還不會用輪子,而他們頗為發達的星相之術裏,也完全看不到跟我華夏星相有關聯的地方。
“老夫就一直在琢磨此事,也覺得東洲生番與我華夏定有關聯,但要說是殷商,那絕無可能……”
王祭祀倒是以探究真理的態度研究過這個問題,可他現在沒有答案,但想象力豐富的學子所提的殷商論,顯然經不起推敲。就說輪子這事,大家都覺完全不可想象。真是殷商遺民,千年傳承,可能丟掉文字,可能丟掉王化,也就是政治體制,但怎麽也不可能丟掉輪子這東西吧?
蔡新目光閃爍,決然道:“殷商不行,最好更早,早到……”
接著的話捅破了“文化戰線”的政治原理,“有跡可循,但又無跡細查的年代”。
羅五桂聽得牙痛,這話他明白,那意思就是說,咱們要搞出來的說法,有證據佐證,卻沒辦法細查,至少找不到確鑿的反證,這就是政治上的扯淡。但這扯淡卻帶著三分真,以為它可能就是真的。
這就體現出搞政治和搞學術的區別了,搞學術的是從事實向上推結論,搞政治的是從結論向下找事實,甚至不需要事實,只需要結論的邏輯能包裹事實就好。
因此白城學院那幾個道黨學子馬上就有了具體的方向:“查《史紀》”,“不,重點是《補三皇本紀》!”
殷商是兩千八百年前的事,而以黃帝為始,又是四千三百年前的事,唐人司馬貞所著的《補三皇本紀》,那更是把上古的神話時代融匯到一起,上溯十紀三百二十七萬年……
祭祀王臨嘆了口氣,該是放棄了學術思維,在這事上向政治思維靠攏,他出聲道:“此事何須另作辛勞,我們天廟……不就在忙這個麽?”
第十五卷 七彩繽紛競,高歌淺吟迷 第814章 東洲記:東黎人的誕生
眾人怔住,許久蔡新才拍掌道:“真是燈下黑啊,蒲甘不就是靠你們天廟諸賢所擬的苗裔譜系,才以華夏故民之身歸入國中麽?唔……王祭祀,你的《聖經》是最新的吧?”
王臨點頭:“徐總祭很關心我們這些海外之地的天廟,只要國中有更新,都會第一時間托各家公司遞送。”
如今天廟可真是賢者之地,這個“賢”也通“閑”。但凡無心仕途,又適應不了工商大潮的知識分子,都當天廟為避難地,以出世之心,悠悠鉆研自己的學問。舊朝或是鼎革,或是文禍時,知識分子大多只有佛道兩途,可現在英華另開天廟一途,還聲言德在民間,天廟避世,卻護人德,因此成了絕佳的修心進學之地。
在天廟主持生死事,導人向善,搭手醫療和啟蒙,勸解糾紛,這些事只要走上正軌,或是成為高階修士或祭祀,就不再是什麽煩心的工作。天廟的骨幹分子有大把時間埋頭幹自己的事。因為天廟起家根基紛雜,只求具體事務上的形式統一,所以天廟中人也各有修學方向。
大多數人整理儒家經典,闡釋仁善之論,還有人埋頭術數,更有眾多人沈迷於天廟引進的歐羅巴的經院哲學,以理性追溯信仰,從而再現玄學一途。可以說,當今的英華,最有才學的腐儒在天廟,最有成就的數學家在天廟,最有智慧的哲學家也在天廟,他們是賢者,他們也都很閑。
盡管各有方向,天廟也越來越形散,各家天廟在天位之下尊奉的神像也越來越繁雜,但聖道十二年,皇帝在江南化天主教為天廟後,天廟借“巡行祭祀會”的設立,在《聖經》和儀禮等形式上的凝聚力度也越來越大。各家天廟的“廟神”不一樣,主持祭祀的特長不一樣,在天廟進修的學問不一樣,但《聖經》和儀禮卻是大致不差的,“巡行祭祀會”定期都在聯絡各地方天廟進行修繕和統一。
蔡新所說的《聖經》,就是天廟的思想根本。這《聖經》的立意,其實就是教導民人,身為華夏之人,該怎樣立身,齊家,成為一個有德之人,而血脈根底又是怎麽來的。關於後面一部分,《聖經》就是一本融匯了上古神話和先秦歷史的教材,以聖人之行,講述華夏淵源。
完整地呈現華夏淵源,這是一樁百年工程,因為天廟中也匯聚了諸多考古、訓詁和歷史學家,他們根據新的發現,定期修正《聖經》中的神話或者歷史脈絡。
對國中如通事館副知事郎世寧這樣的公教人士而言,這種事完全就是無節操無下限無廉恥的三無之行,試想公教的《聖經》怎可能時不時就改一次呢?這讓教徒信什麽啊?
可惜,天廟之下容的不是信徒,而是有德之人,天廟的《聖經》也不是無所不能的神明所頒的神諭,所行的神跡,而是華夏淵源的呈現。天道無盡,人力有盡,不時糾正錯誤,呈現真實的細節,自然是符合天道的作為,這怎麽叫無節操呢?
當然,華夏淵源都是零碎散於各族各時,還經常因古籍記述的沖突而難有定論,天廟以巡行祭祀會群策群力,選取最符合需要的碎片當作真實歷史,這種沒節操的事,也就故意忽略了……
王祭祀拿出《聖經》,眾人都有一種按圖索驥的輕松感,羅五桂倒是越覺眾人太過兒戲,人家的祖宗,就讓你們隨手一指就定了。
“殷商太晚,不如夏桀之後?”
“夏時雖無信史,但依舊有跡可循,觀東洲生番與我華夏儀禮相距甚遠,還是不妥。”
眾人紛紛議論著,渾然無一絲他們這一番議論,就要改寫世界文化歷史的覺悟。
“炎黃之時呢?蚩尤領九黎,被黃帝擊滅後,九黎散去,一支散到了東洲?”
某個學子隨口道來,眾人沈吟,同聲叫好。九黎大家都知道,苗瑤、越人乃至蒲甘諸族都屬這一類。既然有南遷的,再有一支北遷的也說得過去。
蔡新卻道:“若是炎黃蚩尤時的九黎,大家都知道,苗瑤甚至越人跟東洲生番的差別還是太大啊。”
王臨的手指從聖經後附譜系表的“黃帝、炎帝、蚩尤”一列繼續向上移,最上面是盤古,下面是女媧,再下面是燧人氏、有巢氏,然後是伏羲,之後是神農。
浦州主簿桑居九不僅是個學問人,也是天廟信人,低聲道:“伏羲封國,乃有九黎,蚩尤不過是九黎後君,如果把東洲生番劃為伏羲之下,蚩尤之前,既有關聯,又難考究。而伏羲乃我華夏先祖,如此就有血脈相通的大義。”
蔡新捏起指頭,顯然是在算《聖經》所載伏羲時代離現在有多遠。
華夏上古神話紛雜難辨,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,《聖經》東拼西湊,整理出來一套上古歷史,盡管為“真理派”的史學家所不容,覺得那不是信史,同時也跟不少民族,不少地方的傳述抵觸,但相比之下,這一套脈絡更多近於歷史,而不是神話。
也就是說比爛之下,《聖經》所載譜系是最不爛的一套說法,因此正為大眾所漸漸接受。至於那些“真理派”史學家反對,反正幾千幾萬年前的事,也礙不著大多數人的生活工作,也就只是小圈子的爭執而已。
王臨不必看書,也不必算數,張口就道:“一萬年前……”
跟眾多神話傳說不一樣,《聖經》以諸多旁證偏證確認,伏羲活在一萬到兩萬年前,取個下限,算一萬年前吧,嗯,其實很沒下限……
“伏羲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大洋公司和大洋艦隊的班船都沒趕得上,蔡新就跟著羅五桂的北洋艦隊探險隊來了。在羅五桂看來,蔡新雖只是個二十五六的小年輕,卻真是個大學問人。當然,作為王道社的骨幹,王道社宗師陳潤的親傳弟子,當然值得羅五桂推崇。羅五桂之所以善待白令,還是蔡新認為能在此人身上榨到更多價值。
除了蔡新,還有白城和黃埔學院的學子,雖還沒怎麽經實務,多是紙上談兵,可找大旗這事,本就是高談闊論,他們正合適。
引著範四海往探險隊駐地行去,羅五桂雷厲風行,就要在這事上尋尋根底。
路過營寨角落的馬廄,幾匹高頭大馬入眼,羅五桂由衷地讚道:“好馬!”
當然是好馬,美洲本是馬的起源地,在“羅白海峽”還是地峽的時候,進入了亞洲,繁衍出蒙古馬和阿拉伯馬,再進入歐洲。而後美洲馬滅絕了,西班牙人卻帶了回來,再次讓馬出現在美洲。西班牙人放歸的馬在野外繁衍成野馬,為北美印第安人馴化。這些馬祖輩大多是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馬,高大神駿,賣相比體型矮小,偏重耐力的蒙古馬好得多。
範四海道:“這就是小六從生番那奪來的,據說東面大草原裏,野馬無數,也是小六力主懾服生番,向東深入的原因……在這東洲,地闊天高,無馬不成行啊,浦州人現在幾乎人人都粗通馬術。”
環視一望無垠的空寂草原,羅五桂也不得不承認,如果沒馬,在東洲只能步行,那簡直就是一樁無比絕望之事。
蔡新等人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,拉來初通生番事務的天廟祭祀王臨,眾人就熱議起來。門外守衛的義勇也側起耳朵偷聽,據說是處置生番的會議,他們這些“浦州人”自然格外關心。
議了許久,就聽羅五桂扯著變了調的嗓門呼道:“這太荒唐了!”
義勇們面面相覷,不知道議出了什麽,讓羅五桂這麽失態,正要聽下去,鐺鐺的急促鐘聲響了,再轉頭看,南面的鋒燧臺正飄起黑煙。
“生番侵襲!六少爺集結騎兵已經追出去了!”
一騎絕塵而來,報告了這消息,眾人頓時嘩然。
“崇恩,你匯聚人手趕緊跟上去……”
範四海咬著牙,要鄉尉範崇恩去增援範六溪。
“我也去,帶著伏波軍去,呃……有馬車吧?”
羅五桂當然不能置身事外,而此刻他格外尷尬,騎馬他會,可那不過是代步而已,要縱馬馳騁,海軍上下數萬官兵,沒幾個人有那本事,他和部下們也不例外。
“我也去,能化幹戈為玉帛最好,正好試試蔡通事的提議。”
祭祀王臨也當仁不讓,身為天廟中人,他從來都反對殺戮,尤其是無意義的殺戮。
很快,一百多騎護著十來輛馬拉大車,載著近百名伏波軍和精幹水手出發了。
“小六啊,可千萬別逞強……”
羅五桂擔當指揮,帶著人馬奔向範六溪所追去的東南方向,心中不停念叨著。
浦州的地形頗為奇特,這也是之前大洋公司和範四海都堅持在此墾殖的原因。浦州灣就如一道海門,破開南北海岸線上的連綿群山,而向東四五百裏則是西北到東南走向,更為高峻的大山,將浦州沿海一帶跟更東面的內陸隔開,在李肆前世位面,這就是內華達山脈。內華達山脈和靠海山脈夾住一條修長峽谷,南北長近兩千裏,東西寬三四百裏,盡管氣候幹冷,但土地肥沃,適合耕種,正是範四海所命名的整個浦州。在範四海看來,這片地域足以養活百萬人口。
自浩瀚天際向下細看,此刻在峽谷東南方,兩股煙塵正高高揚起。數十騎追,數十騎逃。
“殺!追上就直接開火!”
範六溪咆哮著,怒火充斥心胸,生番就是不可理喻,不可溝通之人,桑主簿的大道理,王祭祀的大仁義,壓根就不能用在生番身上。別看他們長著人模樣,內裏跟虎豹之類的禽獸有什麽區別?之前還只是遠遠撞上,現在都直接摸到天門外了,絕不可留!
眼見兩隊人馬已接得很近,一股巨大的塵浪卻驟然撞出,將兩方隔開。
“野馬群!”
範六溪勒住韁繩,失聲驚呼道。
之前只從大洋公司轉述的西班牙人資料中知道這事,浦州一帶從未見過野馬,可現在看到,即便只是數百匹野馬,也覺挾帶著上天那浩浩蕩蕩之威,只能避其鋒芒。
“混蛋……嘶……好馬!”
正惱怒生番借機逃脫,範六溪的目光忽然被馬群中一抹色彩攥住。
黑亮如綢,馬鬃飄飛,馬蹄飛揚間,一股不可言說的力度之美浸透了範六溪的心神,幾乎讓他忘記了前方的仇敵。
這匹神駿黑馬顯然是頭馬,領著滾滾馬群疾馳而過,不知道是嘲笑分在兩側的人類,還是人類胯下的同類,還昂頭嘶鳴著。
剎那間,人馬似乎心靈相通,範六溪被激怒了,或者說,是被征服之欲撐滿了心胸。馬已是浦州人生活的一部分,擁有這樣一匹神駿,對每個策馬馳騁在廣闊大地的男兒來說,都是難以抵擋的誘惑。
更何況這是一群馬,如果擒住了頭馬,說不定就能拿下整個馬群,浦州男兒就不必再騎那些矮小如驢的蒙古馬了。生番追不著,這匹神駒算是意外的收獲吧。
範六溪兩眼赤紅,驅策坐騎直奔那匹黑綢馬而去。部下也知心意,趕緊跟了上去。
套馬索揚起,範六溪就準備奔馬疾馳間拿下對方。
“笨拙的海邊人,竟然打起野馬的主意來了,他們的先祖之靈被什麽邪魔汙染了?”
紅了眼的並非範六溪,本在逃跑中的生番也停了下來,依稀見範六溪等人去追那匹頭馬,領頭的一個頭上頂著錦羽,背上披著五顏六色羽衣,臉上還抹著道道黑紅油彩的生番臉上滿是驚異。
“眼光真不錯,那真是匹好馬啊。”
即便是部族首領,“狂狼”的坐騎也遠不如那匹黑馬神駿,他也對黑馬動了心,但他沒急著行動。在他看來,範六溪那幫“海邊人”笨手笨腳,一點也不懂套馬之術,等他們被馬群踩成了肉泥,自己再出手,敵人和神駒都能到手,一舉兩得。
果然,那海邊人一套沒中,坐騎還擋了馬群的去路,差點被馬群淹沒,不過看到那人偏過馬頭,直接混入到馬群中,“狂狼”也咂了咂嘴,讚嘆著對方的靈巧。
接著他就笑了,那人再一套,卻被早有所覺的黑馬輕盈地一個側跳避開,馬群跟著黑馬行動,頓時撞上那人坐騎,連人帶馬翻滾出馬群,生死不知。
“可憐的海邊人……”
狂狼一邊為自己的敵人默哀,一邊揮手準備招呼族人上去,手臂還沒舉起卻又放下了,那人居然沒事,換了一匹馬接著又上了。
狂狼忽然覺得,這是個值得尊敬的敵人,至少他的勇氣已經顛覆了他對“海邊人”的認識,或許……這些人不是以往那些海邊人?
疑問在腦子裏閃過,卻被不甘心壓驅散,那人有了經驗,直接插入馬群,看架勢很快就要得手,這可不行!
狂狼也沖了上去,當他混入馬群時,範六溪下意識地拔槍就要開火。可對方早有戒備,單手端著長槍,兩人遙遙相對。
見對方的槍口朝那黑馬指了指,另一只手也晃著套馬索,不必言語,範六溪也明白了對方的意思,先看誰套住這馬……
比就比!雖然比不上你們一輩子都在練這本事,可這一年多裏,我是日日苦練,怎麽也不會比你們生番差!
自尊心湧上來,範六溪已忘了之前關於“生番不是人,不可溝通”的定論。
兩騎一左一右夾住黑馬,感應到了危險,黑馬不敢繼續逗人類玩了,馬蹄飛揚,就準備加速逃離。
可面對貪婪的人類,黑馬顯然太過自大,這時候才想著逃跑,晚了。
狂狼的套馬索先出手,卻沒預估到黑馬加速,落了空,範六溪本就揣著小心思,要狂狼先出手,自己再伺機而動,如果狂狼得手,他就要一槍轟過去。狂狼失手,黑馬加速,他就調整了自己的手勁,套馬索一出,正中馬頭。
馬聲嘶鳴,黑馬桀驁不馴,不顧自己會被勒傷的,繼續朝前猛沖,範六溪被硬生生拖下了坐騎。人在草地上拖得有如水上漂,拉出一道直直煙塵,範六溪就在心中狂叫,完蛋了——!
“松手啊,笨蛋!”
狂狼本在沮喪,見範六溪這模樣,又替範六溪發了急。見此人寧死也不松手,就覺得這人真是好漢,他哪知道範六溪已經昏了頭……
當範六溪七葷八素地從地上爬起時,就覺胸口肚腹如火灼一般疼痛,低頭一看,好家夥,衣服全爛了,皮開肉綻。再擡頭,卻是那生番套住了黑馬,正高踞馬上,五彩繽紛的一張臉面看不清表情,就一雙烏黑的眼睛盯著自己。
範六溪腦子嗡的一響,就要去拔槍,可惜,不僅他手中原本握著的短銃已經丟了,腰上的短銃也因拖拉而丟掉了。
那生番嘰裏呱啦一通嚷,然後作出了讓範六溪萬般不解的舉動,他下了馬,將手中的套馬索遞到了範六溪手上。
“這真是匹好馬,不過它是你的……”
狂狼很遺憾地說著,看對方莫名其妙的神色,無奈地苦笑,知道大家言語不通。
“我叫狂狼,嗚嗷——狂狼,就是我。你應該不是海邊人,我們之前是誤會……”
狂狼努力地向對方解釋自己的名字,同時想作進一步的溝通。
“我們是……科曼奇人,南面的白人就是這麽稱呼我們的,科曼奇……”
他的努力沒有多大成效,範六溪的理解是,這個學狼叫的生番,名字叫科曼奇。
聯手安撫住了黑馬,範六溪再黑心,也不好現在翻臉,何況自己還有傷,對方的部眾也圍上來了,於是也只好努力跟對方溝通。
當羅五桂率領大隊人馬趕到時,看著軍容嚴整的伏波軍,狂狼很是不解:“你們到底是不是海邊人?現在跟哪一家白人結盟了?”
羅五桂範六溪等人當然是有聽沒有懂,王祭祀終於有了用武之地,盡管起初他也是一頭霧水,這些生番的語言,跟之前在北方擒殺的生番顯然不同。
付出了極大的耐心,王祭祀終於搞明白了一些事,這些人正是之前範六溪在南方遇到的生番,他們跟北面靠海為生的生番是宿敵,之前遇到範六溪等人,見他們的眼眉跟那些“海邊人”很像,所以才動的手。
“這個部族叫科曼奇,這個頭人叫……瘋狂的狼,唔,就叫狂狼吧,他們是可以溝通的。他們迫切需要鹽、糖、棉布和武器,所有我們有的東西,估計他們都會要,這可是結交他們的好機會。”
王祭祀這麽說著,剛剛裹好了傷勢的範六溪卻記起了舊痛,範十七就死在對方手上,這仇恨就不管了?
“他們可死了十多人啊,冤冤相報何時了……”
王祭祀嘆道,範六溪卻不服,生番就是生番,死多少都如螻蟻,怎能跟自家人一概而論。
“既然他們頭人都在這,現在一股腦收拾了正好!”
羅五桂臉色也猙獰起來,朝部下暗使眼色,就準備著動手。
“頭人,這些人到底是哪裏來的?”
“他們長得有些像我們,可感覺更像那些白人,都很狡詐!”
“不好,他們想動手!”
狂狼這邊,族人也在跟他犯嘀咕,而對方的異動,他們也有所察覺。
想到眼前的危機和自己這個部族的前路,狂狼不由悲從中來。自己的部族在南方無法立足,只能邊走邊找適合狩獵的生存之地,前些年就跟北面的“海邊人”發生過沖突,結了死仇。這些年白人繼續向北擴張,自己這個部族在南面更難立足,就只能硬著頭皮北上,要在北面殺出一塊棲息地。
可前年跟這些打扮和裝備很像白人的同族遇上,探路的先鋒隊死傷過半,證明了這些人的強大,他也只好停下了腳步,就在南面海邊的平原狩獵。但兩年下來,那塊狹小平原的野牛和野果都沒了,他也不得不鼓起決死之心,再朝北面沖擊。
這一次帶著精幹分隊過來,就是想探查清楚這些“海邊人”的情況,結果發現,自己遇見的好像不是海邊人,而是更兇猛的陌生人。讓他奇怪的是,對方卻有跟自己一樣的膚色和眼瞳,他們到底是什麽人?
這疑問或許是永無解答之日了,見對方目露兇光,狂狼就準備招呼部下拼死一搏。
王祭祀高聲道:“別胡來!忘了我們之前議好的事嗎?”
羅五桂頓時一臉糾結,範六溪皺眉問:“什麽事?”
王祭祀走向狂狼,連比帶劃,向狂狼傳遞著這樣的信息……
“我們……是親戚,嗯,沒錯,親戚!”
王祭祀一身長袍,長須博冠,面目和善,在狂狼看來,就是先知一類的領袖,他的話有莫大的權威,當然,這信息也格外地震撼,讓他懷疑自己理解有誤。
“我們是失散了一萬年的親戚啊!”
王祭祀伸展雙臂,擺出一副擁抱親人的模樣,狂狼終於確定,自己沒理解錯。
失散了一萬年的親戚……
狂狼使勁比劃著自己的手指頭,還想用上腳趾頭,一萬年是多久?
第十五卷 七彩繽紛競,高歌淺吟迷 第813章 東洲記:我們需要這個親戚
羅五桂看著煞有其事的王祭祀,還有怔忪難明的生番首領,荒謬絕倫的心緒就在胸膛裏一波波拱著,就覺得不嘔不行。
失散一萬年的親戚,你還真說得出口啊……
時間拉回去小半日,場景轉到天門的浦州鄉公所裏,他和通事館蔡新、範四海、桑居九、王臨,以及一幹官員學者和士子們都在。
在場眾人既有經手實務的專家,也有專搞大義名分的學者,“英華如何與東洲生番相處”這個議題,很快就轉為“華人與生番到底有什麽關系”,當然,實質就是“需要有什麽關系”。
然後就有學子援引《居延盟誓》,認為可以將其擴到東洲生番上。
《居延盟誓》是在居延大戰後,英華吸納漠北蒙古所訂立的綱領文件,確立了英華對漠北蒙古的統治權。盟誓更重要的部分,也就是為國中不少“漢粹”所抨擊,大多數人也認為矯飾虛無,無甚意義的前言裏,宣告蒙古諸部為華夏苗裔,與藏、苗、瑤等族共為華夏子民,與漢人同享華夏,共尊天道。
這個盟誓是薛雪主導,內裏蘊著英華處置各族事務的政治原則,也就是民族大義。國中各方對此有不同理解,主張英華該是純漢之國的“漢粹”自然難以接受,而他們的解讀也帶動了一些神經敏感之人,他們就認為,蒙古人能是華夏子民,那豈不意味著滿人也能是華夏子民?這不是壞了英華的立國大義?
不過這些人終究是少數人,大多數人都下意識地將這項原則跟傳統的“華夷之辨”融合起來看。入華夏者華夏嘛,既然蒙古人入我英華,尊華夏天道,那就是華夏子民,可稱為同胞。至於滿人什麽的,他們一心要奴役漢人,自居一國,外於華夏鼎革後的道統,那當然就外於華夏。
而熱血之人和軍方也很歡迎這項原則,很明顯,這項原則是符合英華擴張所需的大義名分。有這項原則在,異日英華插手準噶爾,收覆烏斯藏,那都有“道義”支持。
國中主流輿論更批駁了“漢粹”,還深度剖析了諸如苗、瑤、藏等族隨同英華一同立國,一同征戰的歷史,認為英華不分族裔,是以鼎革道統立國,而盤石玉、隴芝蘭和龍高山、格桑頓珠等各族將領對英華所作的貢獻也清晰地顯示,英華非一族之國。更多人還提到了盤金鈴,至今大家都當她是瑤家女子,瑤人更尊其為女媧轉世。
不少“有識之士”卻暗中嘀咕,嘴上說得光鮮,可朝廷貫徹的“各族互通”之策,卻在推動漢人入少民之地,苗瑤少民不習漢文,不通漢律就難分沾一國之利。甚至各族土司都得仿效漢人縣府,立起族老會議,明頒法令,法事獨立,根底其實是推著少民跟漢人相融。
根底是根底,但“不分族裔,天道立國”的原則卻是國中大義,因此公開歧視他族,宣稱英華只是漢人之國的言論,都要引他人側目,鬧得大了,還要吃官司。
所以,《居延盟誓》在國中沒有引發太大的波瀾,而這項由薛雪推動的民族原則,也已經擴之湘西、雲貴、四川等各族土司之地,之前屬於緬甸的蒲甘,也以此為法理,重組了政府,納入到英華直屬國土體系中。同時英華還以此為橋梁,正跟達賴、班禪以及烏斯藏世俗貴族溝通,推動烏斯藏“回歸”華夏。
腦子裏還糾纏著傳統華夏觀念的士子有時也很糾結,英華所立這個“華夏”,範疇脫離了漢人,脫離了族裔,未免太寬泛了點,可道黨一系卻直言,這也是應時而生,應需而生。皇帝當年在扶南會盟南洋諸國君王時,就曾提到過“中洲共榮”,中洲或者中土的概念,不正是一個更大的華夏麽?
基於上述背景,《居延盟誓》一被提出來,就獲得了眾人的一致認同,根據這個綱領,將東洲生番跟華夏扯到一起,那是最符合英華利益的方向。
“你們的意思是……東洲生番,跟咱們是一家人?”
羅五桂當時就覺得自己的想象力不夠用了,餵餵,這可是幾萬裏之外的另一塊陸洲,咱們做人不能這麽厚臉皮吧?
有人反問:“不跟我們是一家,難道跟歐羅巴的白人,或者西洲的昆侖奴是一家?不都是黃膚黑發棕瞳麽?就以相貌論,東洲生番可比南洋生番更近我們華人。”
羅五桂覺得真理在自己手上,反譏道:“這裏是海外之地!萬裏重洋相隔,我們還素無來往!你說他們跟咱們多少年前是一家,也得找條路讓人家從中洲到這地方來吧?”
蔡新說話了:“咱們是怎麽過來的……”
羅五桂一楞,蔡新再道:“羅白海峽……恩,就是你跟那個白令一起發現的海峽,不過數十裏之遙,若是極寒之季,不定還能履冰而過,怎麽就不可能是從中洲過來的?”
羅五桂滯住,感情自己還為這一說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呢。他自然不知道,蔡新也沒有自覺,隨口一語,就道破了多年後歷史學家、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共同努力而得出的結論。當然,他們也不知道,“羅白海峽”,在一萬多年前曾經是道陸峽。
蔡新又道:“王祭祀剛才也說了,除了南面的生番曾立起什麽王朝外,這北面的生番都是茹毛飲血之輩,素無王化傳承,就跟我華夏北戎諸族差不多。這也非我誑語,以真究之,東洲生番還真可能是我華夏苗裔。既然有這可能,我們不妨以此為大義,如此可用上《居延盟誓》之策,華夏拓殖東洲就有了堅實根基。”
搞政治的套路是“既然可能是真,那就一定是真,因為我需要”,而搞軍事的套路是“可能是真,那就意味著可能是假。既然有可能是假,那就一定是假,因為我害怕”。
羅五桂的套路對不上蔡新的套路,只好悶悶地縮在一邊,聽著文人們議論,此時他算是有了深刻的理解,為什麽武人不適合搞這些事,他們這些文人的臉皮厚得實在是令人發指啊。
蔡新肯定了這個方向,讓眾人頗為振奮,接下來的工作,就是確定東洲生番到底是咱們華夏那一代的苗裔。
有學子開口就來:“洋人把東洲生番稱呼為印第安人,這些年國中整理出諸多舊史,有書就提到殷商覆滅之事。說殷商紂王征東夷、淮夷、虎夷諸地,周武王趁勢起兵,傾覆殷商。而殷商東征之軍還在東夷,也就是現在的山東,將軍攸候喜並東征大軍去向無蹤。學生以為,不定是攸候喜泛舟過海,來了東洲……印第安人,也就是殷人!”
眾人楞住,這家夥,真敢想啊,不過聽起來倒蠻像回事的。
蔡新之論的方向本就是扯淡,但政治需要的扯淡,跟茶館酒肆裏的扯淡還是兩回事,是認真地扯淡,至少要經得起推敲和責難。
於是此人的殷商論遭遇洶洶辯難,頓時體無完膚。
怎麽來的還好說,就算是兩千八百年前的航海技術很差,也無礙海船沿岸而行,經羅白海峽到了東洲。
但把“印第安人”這個稱呼跟殷商扯到一起,本就是附會,範四海都清楚“印第安人”這個稱呼的由來,分明是歐羅巴人探險者以為這裏就是他們想要找到印度,才把當地人叫印度安人,跟殷商沒有半文錢關系。
王祭祀懂得更多,他拿出大洋公司從西班牙人那搞來的關於瑪雅王朝的資料。就說北面這些生番跟華夏昔日的夷狄就沒什麽兩樣,而上下東洲之間,印第安人所建的王朝,不管是儀制,還是技術,也都看不到一點殷商的痕跡。他特別說到了一點,瑪雅人已是印第安人中最聰慧最先進的一族,可他們居然還不會用輪子,而他們頗為發達的星相之術裏,也完全看不到跟我華夏星相有關聯的地方。
“老夫就一直在琢磨此事,也覺得東洲生番與我華夏定有關聯,但要說是殷商,那絕無可能……”
王祭祀倒是以探究真理的態度研究過這個問題,可他現在沒有答案,但想象力豐富的學子所提的殷商論,顯然經不起推敲。就說輪子這事,大家都覺完全不可想象。真是殷商遺民,千年傳承,可能丟掉文字,可能丟掉王化,也就是政治體制,但怎麽也不可能丟掉輪子這東西吧?
蔡新目光閃爍,決然道:“殷商不行,最好更早,早到……”
接著的話捅破了“文化戰線”的政治原理,“有跡可循,但又無跡細查的年代”。
羅五桂聽得牙痛,這話他明白,那意思就是說,咱們要搞出來的說法,有證據佐證,卻沒辦法細查,至少找不到確鑿的反證,這就是政治上的扯淡。但這扯淡卻帶著三分真,以為它可能就是真的。
這就體現出搞政治和搞學術的區別了,搞學術的是從事實向上推結論,搞政治的是從結論向下找事實,甚至不需要事實,只需要結論的邏輯能包裹事實就好。
因此白城學院那幾個道黨學子馬上就有了具體的方向:“查《史紀》”,“不,重點是《補三皇本紀》!”
殷商是兩千八百年前的事,而以黃帝為始,又是四千三百年前的事,唐人司馬貞所著的《補三皇本紀》,那更是把上古的神話時代融匯到一起,上溯十紀三百二十七萬年……
祭祀王臨嘆了口氣,該是放棄了學術思維,在這事上向政治思維靠攏,他出聲道:“此事何須另作辛勞,我們天廟……不就在忙這個麽?”
第十五卷 七彩繽紛競,高歌淺吟迷 第814章 東洲記:東黎人的誕生
眾人怔住,許久蔡新才拍掌道:“真是燈下黑啊,蒲甘不就是靠你們天廟諸賢所擬的苗裔譜系,才以華夏故民之身歸入國中麽?唔……王祭祀,你的《聖經》是最新的吧?”
王臨點頭:“徐總祭很關心我們這些海外之地的天廟,只要國中有更新,都會第一時間托各家公司遞送。”
如今天廟可真是賢者之地,這個“賢”也通“閑”。但凡無心仕途,又適應不了工商大潮的知識分子,都當天廟為避難地,以出世之心,悠悠鉆研自己的學問。舊朝或是鼎革,或是文禍時,知識分子大多只有佛道兩途,可現在英華另開天廟一途,還聲言德在民間,天廟避世,卻護人德,因此成了絕佳的修心進學之地。
在天廟主持生死事,導人向善,搭手醫療和啟蒙,勸解糾紛,這些事只要走上正軌,或是成為高階修士或祭祀,就不再是什麽煩心的工作。天廟的骨幹分子有大把時間埋頭幹自己的事。因為天廟起家根基紛雜,只求具體事務上的形式統一,所以天廟中人也各有修學方向。
大多數人整理儒家經典,闡釋仁善之論,還有人埋頭術數,更有眾多人沈迷於天廟引進的歐羅巴的經院哲學,以理性追溯信仰,從而再現玄學一途。可以說,當今的英華,最有才學的腐儒在天廟,最有成就的數學家在天廟,最有智慧的哲學家也在天廟,他們是賢者,他們也都很閑。
盡管各有方向,天廟也越來越形散,各家天廟在天位之下尊奉的神像也越來越繁雜,但聖道十二年,皇帝在江南化天主教為天廟後,天廟借“巡行祭祀會”的設立,在《聖經》和儀禮等形式上的凝聚力度也越來越大。各家天廟的“廟神”不一樣,主持祭祀的特長不一樣,在天廟進修的學問不一樣,但《聖經》和儀禮卻是大致不差的,“巡行祭祀會”定期都在聯絡各地方天廟進行修繕和統一。
蔡新所說的《聖經》,就是天廟的思想根本。這《聖經》的立意,其實就是教導民人,身為華夏之人,該怎樣立身,齊家,成為一個有德之人,而血脈根底又是怎麽來的。關於後面一部分,《聖經》就是一本融匯了上古神話和先秦歷史的教材,以聖人之行,講述華夏淵源。
完整地呈現華夏淵源,這是一樁百年工程,因為天廟中也匯聚了諸多考古、訓詁和歷史學家,他們根據新的發現,定期修正《聖經》中的神話或者歷史脈絡。
對國中如通事館副知事郎世寧這樣的公教人士而言,這種事完全就是無節操無下限無廉恥的三無之行,試想公教的《聖經》怎可能時不時就改一次呢?這讓教徒信什麽啊?
可惜,天廟之下容的不是信徒,而是有德之人,天廟的《聖經》也不是無所不能的神明所頒的神諭,所行的神跡,而是華夏淵源的呈現。天道無盡,人力有盡,不時糾正錯誤,呈現真實的細節,自然是符合天道的作為,這怎麽叫無節操呢?
當然,華夏淵源都是零碎散於各族各時,還經常因古籍記述的沖突而難有定論,天廟以巡行祭祀會群策群力,選取最符合需要的碎片當作真實歷史,這種沒節操的事,也就故意忽略了……
王祭祀拿出《聖經》,眾人都有一種按圖索驥的輕松感,羅五桂倒是越覺眾人太過兒戲,人家的祖宗,就讓你們隨手一指就定了。
“殷商太晚,不如夏桀之後?”
“夏時雖無信史,但依舊有跡可循,觀東洲生番與我華夏儀禮相距甚遠,還是不妥。”
眾人紛紛議論著,渾然無一絲他們這一番議論,就要改寫世界文化歷史的覺悟。
“炎黃之時呢?蚩尤領九黎,被黃帝擊滅後,九黎散去,一支散到了東洲?”
某個學子隨口道來,眾人沈吟,同聲叫好。九黎大家都知道,苗瑤、越人乃至蒲甘諸族都屬這一類。既然有南遷的,再有一支北遷的也說得過去。
蔡新卻道:“若是炎黃蚩尤時的九黎,大家都知道,苗瑤甚至越人跟東洲生番的差別還是太大啊。”
王臨的手指從聖經後附譜系表的“黃帝、炎帝、蚩尤”一列繼續向上移,最上面是盤古,下面是女媧,再下面是燧人氏、有巢氏,然後是伏羲,之後是神農。
浦州主簿桑居九不僅是個學問人,也是天廟信人,低聲道:“伏羲封國,乃有九黎,蚩尤不過是九黎後君,如果把東洲生番劃為伏羲之下,蚩尤之前,既有關聯,又難考究。而伏羲乃我華夏先祖,如此就有血脈相通的大義。”
蔡新捏起指頭,顯然是在算《聖經》所載伏羲時代離現在有多遠。
華夏上古神話紛雜難辨,自相矛盾的地方太多,《聖經》東拼西湊,整理出來一套上古歷史,盡管為“真理派”的史學家所不容,覺得那不是信史,同時也跟不少民族,不少地方的傳述抵觸,但相比之下,這一套脈絡更多近於歷史,而不是神話。
也就是說比爛之下,《聖經》所載譜系是最不爛的一套說法,因此正為大眾所漸漸接受。至於那些“真理派”史學家反對,反正幾千幾萬年前的事,也礙不著大多數人的生活工作,也就只是小圈子的爭執而已。
王臨不必看書,也不必算數,張口就道:“一萬年前……”
跟眾多神話傳說不一樣,《聖經》以諸多旁證偏證確認,伏羲活在一萬到兩萬年前,取個下限,算一萬年前吧,嗯,其實很沒下限……
“伏羲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